先賢小傳

李濟良牧師  

李濟良牧師,廣東新會人,本校創辦人之一。少年時習醫於博濟,畢業後在廣州執業。為人個性剛毅,篤信基督教,做事任勞任怨。1896 年挈妻兒赴美,先後於三藩市、芝加哥傳道,被立為牧師,並在三藩市首創華僑自立浸信會堂。回國後仍在廣州行醫。1951 年 12 月 29 日壽終於廣州三育路寓所,享壽九十有三,子女十四人,子八女六。

廖德山醫生

廖德山醫生,廣東番禺人。前清同治八年生,為創辦培正發起人之一。畢業於博濟醫院,曾任培正書院協理,校事多由醫生主持。在學校授衛生 學,舉凡學生飲食起居,無不親臨視導,視培正為其第二生命,醫生不獨不取校酬,且斥資助學,曾資助學生多人,均已成材。1924 年醫生卒,享年五十有六,生子三女七。

馮景謙故校長

馮景謙牧師,番禺新造人。自幼受外祖母撫育,長入博濟醫院學醫,畢業留校服務。未幾,棄醫業,任傳道,旋被立為牧師,與李濟良、廖德山等倡議創立培正學校。以北江翁源發生教案,北上調解,中途舟車勞頓,因病不起,葬於翁源。遺一妻二子,身後蕭條。

廖卓庵故校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廖卓庵老師,高要縣人。清光緒中培正設校珠光里時,一度擔任教席,又曾任培正師範學校校長。厥後赴美,擔任報館主筆及傳道工作,被按立為牧師。居美十年,回國任《真光雜誌》主筆十有餘年,遽爾逝世。

李賢士醫師

李賢士醫師為本校創辦人之一。少時僑居美國,三十歲返國。時適李濟良牧師、馮景謙牧師、廖德山醫師等籌備創立培正,方物色熟識外國教會 及僑胞情形者以便向外募款,乃邀請李先生參與其事,並舉為英文書記。創校之初,李醫師即就任義務教習,本校英文本創校緣起書,即為李醫師所起草。1939 年 12 月,本校在澳門覺行五十周年紀念時,李醫師特從香港來澳,在紀念典禮中講述創校經過。後數月,李醫師檢出本校英文本創校緣起書一紙,送校保存。楊故校長元 勳曾將此英文本譯為中文本,中西對照,懸諸校中。1950 年 1 月 16 日,李醫師在香港廣華醫院病逝,享壽九十六歲。18 日出殯,安葬於九龍中華基督教墳場。

 

楊海峰故校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楊海峰牧師,廣東高要縣八鄉人,家世業農,幼而好學,及長,獲選秀才。年二十六受浸禮,後被立為八約教會牧師。1889 年曾約同先進李賢士等十八人即席捐款創辦培正書院,並負責一切校務行政,兼授國文、歷史地理。楊牧師性沉毅,寡言笑,臨事不苟,富責任心,自奉至儉,待人豪爽,一生勤奮,其愛護培正之心,無時或息。憶 1916 年,培正面臨經濟危機,有倡賣校產償債之議,先生約同熱心人士,共商對策,向眾涕泣曰:「我願我儕先培正而死,勿令培正死於我儕之手。」至舉座動容,即席捐款,始告渡過危機,誠培正史中不可磨滅之一頁也。先生著譯凡六十七種,1927 年逝世,享壽七十一歲,故校長楊元勳先生即為其哲嗣。

張立才牧師

張立才牧師乃兩廣浸信會牧師。在牧師群中論年齒、論資歷,可居首席之尊。張牧師廣東高要縣人。憶母校設於珠光里時,張牧師已為當時校值理(今稱董事)。1915 年,母校經濟拮據,牧師為組織「培正維持會」之主幹人物,廣籌款項,終使母校度過難關。張牧師晚年,以目疾家居,自由傳道,1965 年 6 月 10 日逝世於東山寓所,享壽九十八歲。現留澳最老老大哥之一 ─ 張亦然老師,已逾古稀之年,乃其哲嗣也。

林玉山牧師

林玉山牧師,廣東台山縣人,少年篤信基督。1899 年西南浸信會成立,按立林氏為會役,西南浸信會教堂為其始創。終身守道不渝。林氏乃本校 1889 年創立時四十四學生之一。其他同學,年湮代遠,多不可考。彼與培正關係至切,子女、媳、婿、孫、外孫三代均育培正門下。祖孫三代同為紅藍兒女者,雖大不乏人,惟論班行、論齒尊、論人數之多眾,「培正一家」,林氏當推首席。林氏向在三水縣西南鎮行醫濟世,數十年不改其業,西南人視之為「萬家生佛」。生平為人溫婉質樸,和煦可親,與人交談,娓娓不倦。抗戰復員,息影於廣州東山。1953 年 12 月 13 日,病逝寓所,享壽九十有三。

李錦綸故校長

李錦綸先生,廣東台山縣人,浸信會虔誠信徒。1908 年由美國芝加哥大學法學系畢業後,到紐約大學繼續攻讀,取得碩士學位, 學成回國後1908年至1914年祖父任培正學校校長,也可謂是 “培正學校”首任校長。由於學校擴建,耗資過大,經濟又陷入困境,他於1914年赴美,1917年回任,並籌款十五萬,作為大規模發展學校所用。1918年因政務繁忙辭去校長職務。

任培正學校校長及校監(1908-1914)、任培正學校校長及校監(1908-1914)、任上海滬江大學副校長並任教課程(1926),投身於教育及外交界, 退休後在紐約賴神浸信會任牧師工作。

1910 年任兩廣浸信總會勸學部(即今教育部)部長。1914 年赴美,由楊元勳長校。1917 年返國, 復任本校監督。1918 年 9 月,李氏以身任廣東交涉員及粵海關監督,不克兼顧校務,故辭去本校監督之職。任本校監督時,對校務擘劃殊多。又嘗為滬江大學副校長,中國外交部代部長,三任次長,駐墨西哥大使,駐葡萄牙及西班牙公使。在教育界與外交界,均著勛勞。1956 年 1 月 21 日,在紐約旅次魂返天家,享壽七十一歲。

楊元勳故校長

楊故校長元勳先生為楊海峰牧師之哲嗣。1892 年入本校肄業,時年僅八歲。先生在校肄業八年後,於 1900 年赴美留學。1912 年畢業返國,奉廣東教育司委為監考官,翌年任外交部廣東瓊州交涉員。1914 年受聘為本校校長。越年向董事會提議開辦中學。1918 年本校監督李錦綸先生辭職,董事會舉先生為監督,聘黃啟明先生為校長。1920 年董事會改選黃啟明為監督,以負對外之責 ; 又改選先生為校長,以負對內之責。1926 年先生辭去校長職。1939 年 4 月 16 日黃啟明校長逝世,6 月 1 日受校董會聘復任本校校長,至 1942 年先生辭職返鄉。1957 年夏在上海病逝。

黃啟明故校長

黃故校長啟明,廣東清遠人。曾肄業廣州珠光里培正學校,畢業於嶺南大學,留學美國得教育碩士學位。1918 年起任培正校長,手訂擴展校務計劃,十年間先後三度赴美澳各地慕捐。母校設備簡陋,擴展至宏大之規模,黃故校長,厥功至偉。抗戰期間,黃故校長奔走宣傳救亡工作,不遺餘力,先後領導遷校鶴城澳門,設立國難免稅學額,主持國難服務團團務。1939 年,先生正規劃籌設難童學校,詎以積勞致疾,歿於香港,享年五十二。先生累代忠信基督,事母至孝,賦性恬淡,不慕名利,終身以教育自矢,瘁力培正凡二十一年。出殯之日,冒雨執紼致悼者,凡數千人,足見其生平感人之深也。

趙恩賜故校長

故校長趙恩賜博士,廣東新會人,1890 年 4 月 14 日生於廣州。自幼在基督教家庭成長,三歲隨先翁遷港定居,1908 年赴美深造。1910 年及一九一三年先後畢業於潘氏大學 (Boone’s University) 與加州柏克來大學。在學期間,趙氏勤奮好學,並兼職於教會學校。1915 年得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碩士。返國後,在廣州基督教學院任職導師。1922 年起為化學系助教,多年來忠誠服務,獲教會獎勵,免費送美再深造一年。是年趙氏以黃豆改良奶品程序有關之論文,得康奈爾大學 (Cornell University) 化學博士學位。回國後,繼在廣州嶺南大學任教職。先後共二十七年。1942 年 6 月,澳門培正中學楊元勳校長辭職,趙博士受聘繼任校長。是年 8 月,趙氏調派為粵北坪可培正培道聯合中學校長。1945 年春,坪石為日敵退軍所擾,培聯師生迫於離散。至是年秋,八年戰爭結束,東山培正復校,各路員生相繼返穗,趙枚長亦於 1946 年春,由贛返穗回校主政,同年 5 月請辭。趙博士離職後,任東山神道學院院長兩年,1948 年經港遷居美國,在美加州任職教授及為協基教會工作多年,終生不離教育與神學工作。1987 年 11 月 9 日,在加州息勞,魂歸天家,享壽九十七歲。

馮棠故校長

馮故校長原名紹棠,廣東高要縣蓮塘鄉人。1906 年生,十二歲受浸禮,十三歲入廣州培正小學肄業,是以終身許於培正之始。1925 年畢業培正中學,1929 年畢業滬江大學,即回校服務。1931 年北上燕大,進修一年後,仍回母校任教席。1933 年接任高小主任,1937 年冬銜命赴澳門籌設分校,先開小學。1938 年任港校初中部主任。1940 年校董會派赴美深造,先後獲列治文大學及賓省大學碩士學位。1946 年在美被聘任為母校校長,並為母校籌募美金逾十萬元,1947 年底返國。不幸返國後二年,即患肝癌去世,時 1950 年 6 月 27 日也,享年四十五。

林子豐故校長

故校長林子豐博士,粵揭陽縣人,生於 1892 年。生平關懷社會福利及宗教事工,賢勞卓著,曾任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會長,九龍城浸信會執事及香港浸信聯會主席,曾獲選為世界浸聯會大會副會長。抗戰期間,博士義務出任培正培道中學校長,支持兩校渡過難關。光復後,博士繼而義務出任香港培道中學校主、監督及香港培正中學校長。博士獲選為香港教師會會長,又籌設香港浸會學院,兼任義務校長,以迄終身。博士曾先後獲美奧克拉荷馬浸會大學、貝勒大學及史塔生大學頒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。1971 年 4 月 17 日,因病息勞,享壽八十歲。博士誠以奉主,孝以事親,敬以治事,厚以待人,襟懷灑落,有長者風。子七、女二,皆美材,繼志述事,顯名於時。

李孟標故校長

李孟標故校長,廣東順德人。生於 1906 年 10 月 10 日,是 1924 年級群社社友,畢業後即留母校服務,後再赴美深造,獲貝勒大學教育碩士及偉蘭大學頒贈榮文學博士學位。李故校長服務本校,盡瘁一生:歷任穗西關分校主任,澳校高小主任,中學事務主任,港校校主任、事務主任、訓導主任及副校長。1965 年 9 月繼任香港培正中學校長職務,至 1974 年 8 月榮休。1976 年因腎病入院,二月間魂返天家,聞者惋惜。李故校長奉主虔誠,熱心服務,對社會、對學校均多貢獻。

李炎坽故校長

前澳校校長李炎坽先生,為本校 1923 年畢業之老大哥。燕京大學學滿歸來,在母校服務垂數十年。歷任東山培正中學教務主任、 澳門培正中學校長、香港培正中學財務主任等職,對本校建樹殊多。1964 年始告退休,偕夫人張陶世女士隱息於加拿大,以度晚年。1966 年 11 月 24 日,李先生在加息勞歸主,師生聞之,同聲惋惜。李氏為 1923 年級社友,肄業燕京大學時,渠以赤誠愛國,參加遊行請願,因被警衛槍傷,留院竟月始愈。

傅漁冰故校長

前澳校校長傅漁冰先生為浙江省杭州人,生於1901 年 10 月 22 日,受教育於杭州。1925 年來澳,在澳門浸信會熱心事主,被按立為該會會佐,常代表教會出席全國及兩廣浸會聯會。1946 年被兩廣浸會聯會推選為培正培道校董,為教育事業盡力。1953 年因學校需要,由校董會邀請兼任澳門培正中學義務校長,對校務貢獻良多。傅校長工作至 1963 年向校董會請辭,全家遷港。傅校長於 1928 年在澳門與梁潔英女西醫結婚,生有二女五子。1982 年 9 月 25 日在港息勞歸主。

林湛故校長

林湛先生,字昭雲,廣東高要人,1924 年群社同學。畢業時領受「品學兼優」獎,為當年母校體育名將,短跑、游泳、排籃球,揚威全國,曾獲選出席遠東第六屆運動會。畢業後留任為母校體育主任,訓練後進,不遺餘力。離培正後,赴日深造,在士官學校畢業,考列首名,回國歷任重要軍職。1962 年任港培正中學訓育主任,旋受聘澳門培正中學校長,主持校政十二年,建樹良多,1974 年夏榮休。1975 年 5 月 16 日病逝香港,享壽七十有五。

何宗頤故副校長

何宗頤先生,廣東番禺人,沙灣望族。生於 1909 年 10 月 31 日,天資聰穎,家學淵源。早歲就讀廣州培正中學,1926 年畢業,隨後升學北平燕京大學,專攻數學,成績優異,兼任助教,獲理科學士學位。1932 年應培正母校黃啟明校長之邀,返校主持數理課務,勗力改進,奠下培正數理優良基礎,厥功至偉。1950 年夏,應港校林子豐校長之邀,就任教導主任。1954 年升副校長,兼主教務,策劃校務,成績斐然。1956 年 10 月及 1961 年 2 月曾奉校董會派赴東南亞及歐美各地考察教育及訪問校友。1961 年夏以體力衰退申請退休。先生服務母校垂卅年,對於發展校務,提高學生學業水平,策劃籌建校舍,皆有偉續。先生教導有方,處事嚴明,和藹可親,凡屬同事及 海內外同學,無不景仰。夫人潘乃霞女士,系出名門,賢慧淑德,相夫教子,卓然有方。子女五人均學有專長,服務社會。先生晚年體弱患病,曾入院留醫或在寓所休養,各同學親友,深表關注。1983 年 7 月 10 日下午四時,先生安然息勞,在世寄居七十四載,一旦長逝,至深哀悼。

林瑞銘故校長

故校長林瑞銘先生,為東山培正1923年級同學。1935年返母校服務。抗戰期間,隨校播遷,更參與坪石培聯建校之艱苦工作。歷任澳門培正教務主任、坪石培聯教務兼財務主任,復員後任東山培正校務委員會主席及代 理校長。1950 年,馮棠校長逝世後,林先生繼任廣州培正中學校長至 1953 年調職為止。1989 年 5 月 9 日,林校長以八十五高齡病逝於廣州。林校長一生致力教育,愛護母校,每於危急存亡之時,刻苦奮鬥,堅守崗位,故深得海內外紅藍兒女之愛戴也。

溫耀斌故校長

溫耀斌先生生於基督教家庭。1922 年畢業於廣州嶺南大學。隨後赴美入美南浸信神學院深造,畢業後封為牧師。1927 年返國,任廣州浸信神學院副院長。是年黃啟明校長奉政府命出席世界教育會議,並留美考察教育,校董會委溫耀斌先生代理校長職務。1933 年溫先生廣州培道女子中學校長。抗戰時,率領該校撤退,後至桂林,與培正成立聯校,並任校長,以迄復員。1948 年舉家移民美國,後任羅省華人基督教會主任牧師。1986 年 6 月 7 日蒙主寵召,安返天國。

鄺樂生老師

鄺樂生老師,廣東從化縣鴨鵲望鄉人。先翁為傳教士,自少受薰陶。一生為培正服務,凡四十餘年。先生為珠光里培正時代之學生,1907 年畢業培正師範傳習所,母校擇地東山興建後,即受聘為教員,是為其畢生服務培正之始。1922 年任小學校長,1934 年調任事務主任,1940 年調任香港培正分校小學主任。抗戰期間,兼任坪石、桂林培聯兩校總務主任職。豈料抵坪石不久,患膽汁入血病,竟於 1943 年 4 月 21 日酉時在河西醫院逝世。

張新基先生

張新基先生與培正關係甚深,自培正第一屆校董會直至臨死為止,連任培正校董,數十年來培正歷盡艱辛,在苦難中成長,張先生居功厥偉,誠「培正功臣」也。張先生在教會方面可稱元老,貢獻殊大,對教會一切工作支持,風雨無間。張先生係廣東恩平人,生於 1889 年,1960 年 2 月 17 日,息勞於九龍寓所,元配鄭氏已故,繼室林氏,俱賢淑,相夫有道,子女皆已成立。憶 1915 年,培正中學在廣州東山建立未幾,因開支浩繁,經費來源無著,負債頗鉅,無法維持,而先生曾以浸信會會友身份挺身而出,參加組織「培正維持會」,設法籌款, 渡過難關。先生溫良謙厚,數十年來未嘗疾言厲色,人皆知之,人皆敬之。

葉培初醫生

葉培初醫生,廣東台山人。生於 1890 年,1903 年入珠光里培正書院讀低班。畢業於培正書塾。廣州光華醫院畢業後,繼赴日本深造,1917 年受聘東山兩廣浸會醫院院長,親往美洲籌款,建成新院。1962 年始告退休,1973 年在香港逝世。葉醫生歷任培正校董會主席、同學會會長,一生和藹淳厚,樂善為懷,風趣爽朗,其生平軼事,向為紅藍後人所樂道也。

王國璇先生

王國璇先生,本為香港浸信會執事,戰前已任兩廣浸信聯會教育部董事。1918 年,為發展廣州培正,進行籌款,先生擔任司庫,並慨捐銀圓一萬七千元,建宿舍一座,以妃念先君廣昌先生。1933 年,王先生聯同兩廣浸信會教育部駐港董事會林子豐、譚希天兩先生,協助黃啟明校長進行購地建舍,開辦香港培正。1958 年起,香港浸信聯會接辦培正培道兩校,重新選舉校董,先生被舉為永久名譽校董。1974 年,王先生以年老體弱息勞於香港養和醫院,享壽九十四歲。

麥會華老師

麥會華老師,字蔚園。順德人。與黃故校長同學於廣州嶺南大學。1915 年到母校任英文教席,年餘後受聘長堤青年會。兩年後,復返母校服務,直至息勞為止。麥老師曾任小學、中學監學多年,至西關開設分校,委為主任。1933 年設立香港培正分校,又調往為香港分校主任。麥老師好古玩字畫,工書法,筆力雄厚,氣勢軒昂,自成一家。在抗戰期間,染喉疾,1941 年,病勢日深,十月卒不起。

冼錫鴻先生

冼錫鴻先生,鶴山縣人。生於 1871 年,1973 年 3 月 28 日壽終於廣州,享年一百零三歲。冼先生乃前東山培正財務主任,為人宅心仁厚,品德俱優,處事公正嚴明,待人和藹可親,終身熱心宣道及服務培正。本校校董會及培正同學總會,曾在港舉行「追思會」,以表悼念。

吳寶靈老師

吳寶靈老師,廣東順德人。生於 1888 年,家本望族,世代書香。辛亥革命後與鄉中友好,辨女子書塾,後更辨男女書塾一所,在當時可稱為一個新時代的新人物。1918 年吳先生受浸於大良,旋就任香港聖保羅九龍分校校長。先生赴任後,悉力從事,成績卓著。時兩廣浸會正事業方興,亟待羅致人才,特邀先生回穗任兩廣浸會書記。1912 年被聘為培正中學宗教主任。半年後改任國民學校主任,對校務發展,功績殊偉,學生激增至八百餘眾,膳堂及宿舍兩大建築物,亦為任內所建。校中管教設備,亦頗見譽於當時。1934 年秋,先生積勞致疾,請假調治,凡半年,無起色,乃回原藉。1935 年雙十節夜,不治而逝,卒年四十八歲。先生之為人,和易正直,慷慨大度,勇於任事,一生謹慎。

譚希天先生

譚希天先生,廣西平南縣人。早歲在廣州珠光里培正書院肄業,畢業於廣州東山神道學校,後從商於香港。由 1917 年起,出任我校校董。1933 年,與王國璇、林子豐在九龍何文田購地,並力邀廣州培正黃啟明校長來港建辦分校。而譚先生則獲全體校董推選為港校義務司庫,協助籌借款項。對於香港培正之 開辦,譚先生功高至偉。嗣後數十年,譚先生愛護培正,不遺餘力。1980 年 8 月,壽終於香港,享年八十六歲。

譚希天 (1901),一生走商場, 經營金融業,歷數十年,馳名省港澳。為人穩健持重,膽大心小,頭腦清晰,見識甚廣,有毅力,能苦幹,講得作得做得,具有商業天才。現任香港嘉華銀行經理。 培正同學通訊,是由他發起辦理,作開荒牛,而且當時係每月刊行一次。他和母校的關係,有點特殊。他是母校的學生,又做過母校短期的教員,又兩次擔任母校的 短期財務主任。有一個時期,母校由校長制改為委員制,黃故校長任委員會正主席,他任副主席,黃故校長離職赴美,由他執行正主席職務。由 1919 年起,任母校校董。校內的事,他瞭如指掌。他對母校最大的貢獻,是邀請黃故校長在香港開設培正學校。並負責代籌借十餘萬元鉅款,做開校建校之用。現在香港 培正,已成為完備偉大的學府,飲水思源,他老兄的功,實不可沒,洵可貴也。

節錄「香港培正通訊」第 26 期老柴著述之「紅藍花絮」.

黃趙璧蘭女士

黃故校長啟明夫人趙璧蘭女士,廣東台山人,當年與校長結婚,全校員生曾假東山校操場慶祝,紅藍盛事也。女士虔信基督,儉樸持家,對人對事,一本愛心,恆視學生如子女,視同事如家人,溫恭賢淑,人皆頌之。抗戰爆發,黃故校長率員生輾轉遷校,由穗而鶴山,由鶴山而澳門,女士艱苦與共。1946 年,母校復校廣州,女士力懇當局保持澳校之延續,於是校董會委以澳校主任重責,以觀成果。其間辦學歷程,困難至多,女士悉力以赴,靠賴神恩,深獲諸同事之 愛戴與合作,使澳校得以逐步發展,且為學校積儲多年節餘,購入盧家花園為永久校址,後人目睹今日之成,足證女士之早具遠見,創校之功,不可沒也。女士離澳後,仍在港母校服務多年,直至退休。1983 年夏,歸國與女公子一家團聚,居山西太原。1984 年 4 月 15 日因急性心肌梗塞病逝,享年八十八。其骨灰特專運來港,與黃故校長合墓。舉禮之日,女公子秀貞伉儷及時抵港參加,追悼者眾,備極榮哀。

周公諒老師

周公諒老師,為 1931 年級競社同學,回校服務,已有八年矣。吾輩眼中之「周公」,宅心仁厚,學問淵博,識解高超。平素居處有方,進退有度,面部常呈慈祥笑容,派然儒者之風。吾師對彼等,由之乎骨肉之親,告誡叮嚀,無微不至,而於談笑之間,每語重心長,字珠璣,懇切警要,余等豈能不為之心動?。1973 年 2 月 19 日,星期一,上午十時,老師於望班授課之際,突感不適,初覺暈眩,仍勉力講學,終搖搖欲墮,不支暈倒。即電召十字車送伊利沙白醫院急救,已入昏迷狀態,延 至下午二時三刻,卒不治去世。噩耗傳來,余等瞠目不知所措,乃渾渾然聚集樓梯間,欲語無言,心頭翳重之情,不能言喻。二月廿四日假九龍巴富街合一堂舉行安息禮拜,禮堂四周,花圈遍佈。 親友同學陸續前來參加,座為之滿,後到者祇得站立。勤社同學是日全體到場,尊師重道,有啜泣者,情實感人。由馮家鉉牧師主禮,劉治平牧師講道,黃汝光校監 述史,而本社同學亦負責獻詩秩序,以聊表寸心。隨即出殯,由黃汝光、李孟標、林英豪、林湛、鄺秉仁、鄺文熾、冼永就、徐炳麟、司徒英、吳華英、高雁雲、江 永康諸老大哥同學扶柩,前往香港哥連臣角火葬場,舉行火葬。路途遙遠,而主家預備之四輛旅遊車,仍不敷分配,未能隨往者眾,而依依之情,不能自已。

節錄「勤社同學錄」

黃汝光博士

黃家四代均與浸信會、培正淵源深厚,黃博士令先祖心堂公參與培正學堂傳道活動;令先尊翁啟信醫生,在培正學堂就學後習醫,承兩廣浸信會 託,於梧州創立培正學校;令先四叔啟明碩士,培正畢業後升學嶺南,被保送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深造,1918 年返培正任校長,由珠光裏遷校往東山,創建西關培小、多次出國募捐,把東山培正發揚成為海內外民僑推崇的中學,其後 1933 年建立香港培正,1938 年建立澳門培正。1939 年積勞成疾,病逝香港。其夫人趙璧蘭及女秀貞均服務培正。汝光老學長於培正畢業後,升讀嶺南,翌年獲美國加州 University of Redlands 獎學金負笈美國,畢業後轉往加州理工學院 (C.I.T.),於 1933 年取得碩士學位,是年夏,在美國加州羅省,娶得當地僑領名媛張家四小姐靈新,在羅省第一浸信會舉行婚禮,婚後與師母鶼生活 75 年。自 1933 年學成歸國,投身祖國路政建設,抗戰時期,經越南轉往大後方,獻身參與滇緬公路、滇緬鐵路、中印公路的建造,及在川桂兩省,參與軍用機場趕建工作,克苦艱辛共國難。勝利復員後,回穗參與黃埔港的建設,期間不忘為東山培正校務發展而勞心;解放後與家人遷居香港,取得香港建築師執照後,展開自己的事 業,參與嘉道理爵士於加多利山住邸的建造工作,自此,締結了與嘉道理家族集團旗下公司的設計建造關係;大家熟悉的半島酒店新翼、舊太平山頂纜車站船型大 樓、嘉道理農場、九燈青衣發電廠…均有黃博士的參與設計。此外,浸會書院在九龍塘覓地,校舍籌建設計,浸會園、九龍城浸信會、培正馬子修體育館等的建造,均由黃博士策劃參與,最為培正人膾炙熟 悉者,乃為香港培正中學 E 座 60 呎高的圓型樓梯設計,隨山形由山腳在屋內蜿繞而上,予人高深宏大的觀感,乃他與彭滌奴(1933 奮社)老學長、及 Partner 簡觀燦建築師的作品。汝光老學長潔身自愛,為主作工,其積極策劃,參與創辦「浸會書院」的無私貢獻,嬴得其母校 University of Redlands 在 1965 年,頒贈 LHD 名譽博士榮銜,是年,子文輝在該校畢業,父子同日同台同領受學位,成為佳話。

世界浸聯會世界大會,五年一屆,黃博士畢生為浸信會服務,於 1965 年被選為世界浸聯男子部(弟兄部)副主席,展開跨越國界的事奉,1970 年被選為主席,並於 1974 年出任首屆世界浸會弟兄大會籌辦會主席,該大會的成功,獲得世界各國浸信會的肯定。

於 1975 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 (Stockholm) 舉行的第十三屆世界浸聯會大會中,以「平信徒」身份,被選為新一屆的會長,為首名亞洲人出任該職。

1982 年退休後移居美國,定居羅省與子女團聚,其哲嗣文輝(1960 正社)、女獻真,在美均熱心襄助父親,參與推動當地紅藍活動。

汝光老學長,輔隨戰後香港培正校長林子豐博士,憑藉林博士在政府、社會上的脈絡及崇高地位,加上對培正的熱心愛戴,高瞻遠矚,自政府手 中獲批何文田荒山,親以力行地開拓,把野地變為 E 座、C 座、宗教館、體育館、大操場,帶領培正,由慘淡經營的私校,轉制為政府津貼中學,闢擴資源成為今日培正的奠基,其卅年來的耕耘,實功不可沒。

九十年代中,老學長花近十年時間,搜憶其不平凡的一生,寫了《蒙厚恩的人》,交後學梁崇瑜學長(1963 真社),編輯成厚 300 頁的回憶錄,在這書中,使我們對民初、抗戰時期、戰後香港、浸信會、培正…的變局增加瞭解。

2008 年夏,他更親撰當年參與把「香港培正」交托「香港浸信會聯會」管理發展的經過,書成合乎法規的範文,使這段培正重要的史實,不致湮忘。

黃汝光老學長,為聖道而弘揚,為國難而獻身,為紅藍而盡心,足為我等後學們敬仰。

Copyright © 2024 培正同學會 |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